2015年12月16日,一对失明老人梁伯和伍婆婆在广州东山口地铁站相伴行乞16年,而此前,二人已相伴四处行乞数年。如今伍婆婆年纪大了经常入院,梁伯只能一个人出来行乞。中午时分,在东山口地铁站过道,一名本已进地铁的老人家特意过来给梁伯伯些钱。
四年前,南都记者曾多次用镜头拍下了两位老人的故事。16日,带着读者们的关爱,南都记者再次来到东山口。东山口地铁站内,人流匆匆往来,偶尔有街坊放慢脚步,往熟悉的年迈老人手心里塞入一点钱,“拿去买点吃的吧”,然后匆忙离去。梁伯伯说,附近的街坊早就习惯了他的存在。给钱的,也多是附近街坊。
1999年6月,广州地铁一号线开通。几乎与此同时,东山口地铁站就出现了一对盲人公公婆婆。盲人公公就是梁伯,与他相伴的是伍婆婆。这十几年来,他们形影不离地游走在东山口地铁站内行乞。2011年,南都首发视频,关注了这两位老人相濡以沫的故事。2012年6月,有街坊发微博说,发现盲人婆婆不在梁伯左右,甚是关心。于是,南都再次走访。此后三个月,南都又呼吁热心读者和义工一起,上门帮助梁伯修缮并打扫位于芳村的屋企。2015年12月16日,梁伯伯一人独坐在东山口地铁口,仍然是形单影只。“婆婆住院了”,梁伯伯说,伍婆婆年纪大了(85岁),这两年身体不好,有一半时间都在医院度过。他只能一个人出来行乞,“不然怎么撑
通常,家住芳村陆居路7号桃李小区的梁伯伯,总是早上8点半出门搭上64路车到市中医院,再转1路车到东山口地铁站的地下通道中行乞。中午则在龟岗附近吃个饭后又回到地铁站,直到下午4点半才原路返回家中。
“她以前救过我,该换我来照顾他了”,梁伯伯与伍婆婆并非夫妻关系。20多年前,梁伯伯在韶关的单位解散,只身来到广州“揾食”。梁伯伯十几岁时才因病失明,伍婆婆则是自幼失明。两人是在原芳村的一家盲人工厂相识。“我初到时人生路不熟,全靠婆婆带着我满广州地走”,最后两位老人家决定共同生活,互相照顾。图为回到家后,梁伯伯拨通电话询问伍婆婆所在的医院地址
工厂倒闭后,伍婆婆就带着梁伯伯四处行乞,光孝寺、六榕寺、大佛寺,每日两位老人就坐着公车游广州。直到地铁开通后,两老才把行乞地点固定在了东山口地铁站,转眼就16年了。梁伯和伍婆婆在广州荔湾区桃李小区的共同住处,原是伍婆婆的家,大约20多平米。大概6年前,伍婆婆的丈夫去世,原本为邻里的梁伯就搬进去居住。早在两位老人“同居”之前,他们就已一起“搭档”行乞十余年。图为午饭后,梁伯伯正在用毛巾擦脸,准备去医院看望伍婆婆。
梁伯有一个女儿在韶关,还有个十多岁大的小外孙。女儿偶尔会打电话来,今年上半年梁伯还曾两次返回乡下。伍婆婆有一个40多岁的儿子,也生活在广州。每周,伍婆婆的儿子都会前来探望,家中的护理床也是他购置的。约20年前,当伍婆婆决定去行乞时,家人也曾反对过。“但阻止不了”,她儿子称,后来觉得行乞可以帮补家计,顺便当运动,也就没再反对。最重要的是,见有梁伯陪着,他也才稍微放心。图为梁伯伯平时带着三个电子表出街,以防没电无法听报时。
今年76岁的梁伯伯,身材虽矮小,但体魄尚好,走起路来稳当有力。据了解,两位老人拿的并非低保,而是退休金。梁伯每月有500多块,伍婆婆则有1000块左右。目前家里请了一位腿脚略有不便的保姆,专门照顾伍婆婆,每月工资1500元。其中伍婆婆的儿子出1000元,剩下500元由两位老人负担。
梁伯说,自己照顾婆婆完全无问题。“儿女都好健康,但健康的人不大懂照顾我们这些盲人,倒不如我和婆婆相互照顾”。他一直强调,不需要任何人介入他的生活。图为梁伯伯到医院看望生病入院的伍婆婆,在聊天时拿出电子表给伍婆婆报时间。
共有人参与评论